朔方军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 最后为何会遭到唐
唐朝军队的强大与衰落:朔方军的命运沉浮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朔方军的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辉煌而复杂的历史时代。
在唐朝的辉煌历史中,军队的实力无疑是王朝兴衰的关键。以安西孤军为例,这支驻守在安西北庭的唐朝军队,面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敌人,坚守了将近半个世纪,成为唐朝坚韧不屈的象征。这种强大的战斗力,实际上在整个唐朝的国祚中都有所体现。
历史总是充满了转折。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盛唐时期的边镇叛乱将王朝推向了危机边缘。正是在这场危机中,朔方军崭露头角,成为平定叛乱的重要力量。朔方军诞生于唐朝时期,主要职责是应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吐蕃势力的侵袭,可以说是盛唐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在“安史之乱”中,由于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中原地区的唐朝军队无法有效应对安史叛军。在保卫长安的潼关之战中,唐军的弱点被暴露无遗。无奈之下,唐王朝只能依靠一直抵御边患的朔方军来应对。事实证明,唐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领导下,朔方军成功克复两京,平定了“安史之乱”。
就在平定叛乱之后,朔方军却陷入了低谷,成为唐王朝的重点打压对象。要了解为何朔方军会受到打压,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在“安史之乱”中的地位。在潼关失守、唐王朝危在旦夕的时刻,朔方军成为王朝的重要支柱。以朔方军为基础的军事力量,加上部分安西军和北庭军等边军,是唐王朝能够继续存在并平叛的主要力量。
《新唐书》中描述,“安史之乱”中的唐王朝“唯倚朔方军为根本”。这种情况在叛乱被平定后迅速改变。为了打压朔方军,唐王朝采取了各种手段,首先被打压的就是朔方军的军事将领。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叛乱平息的前一年便被夺去兵权,李光弼更是因此郁郁而终。
之后,唐朝对朔方军本身进行了打压,导致朔方之地被分割,朔方军被割裂。为了更进一步压制朔方军,唐朝大力发展神策军,以其强大态势来压制朔方军。曾经力挽狂澜的朔方军,在“安史之乱”后迅速成为唐王朝的“眼中钉”。唐王朝害怕朔方军成为另一个安史叛军,因此选择打压。
历史上的唐肃宗被拥立的过程,背后主要的力量便是朔方军。这支军队在长达七年的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也开始展现出令人担忧的一面。为了平定叛乱,唐朝不得不大量授予节度使职务,其中朔方节度使所掌握的军队实力最为强大。在叛乱即将收尾阶段,朔方军实际上已成为唐王朝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选择打压朔方军也是基于这一现实考量。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节度使藩镇遍布于王朝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类似于军事割据的节度使制度使唐朝陷入了困境。以朔方军为代表的西北藩镇,实力强大,对于这样一个潜在的威胁,唐王朝自然会选择打压。从当今的视角来看,唐王朝的做法似乎有些过度,但深入历史的深处,我们会发现,选择打压朔方军实际上是唐王朝吸取“安史之乱”教训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