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旦卓玛简历(索朗旺姆简历)
国内老一代民歌艺术家姚筱舟的个人简历如下:
姚筱舟,1933年3月出生于江西铅山县石塘镇。1949年铅山解放后,年仅16岁的姚筱舟与几十名同学一起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他分配到二野十七军五十一师政治部。1951年冬,姚筱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才归国。之后,他转业到陕西省,先后在商洛石棉矿和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工作。
在焦坪煤矿,姚筱舟担任采矿技术员。1957年元旦,煤矿发生瓦斯爆炸,虽然姚筱舟当时不在现场,但作为技术员,他还是受到了撤职并下矿采煤的处分。在1958年的一个深夜,姚筱舟以与矿名同音的“蕉萍”为笔名,写出了三首矿工诗,其中一首即为脍炙人口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词刊发在《总路线诗传单》上,后来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
雷锋曾将这首小诗的两段八行抄在日记里,并对其中的词句进行了微调。后来,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这段摘抄,随即将其谱成曲子。才旦卓玛演唱的版本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的成功,歌曲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传遍了大江南北。
姚筱舟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艺术成就。他的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仅在国内广为传唱,更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姚筱舟,一位与煤炭事业紧密相连的杰出人士,在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的焦坪煤矿默默耕耘了整整28个春秋。他的脚步,伴随着矿井的延伸而坚定前行,他的笔触,记录下矿山的岁月变迁和矿工们的辛勤付出。
时光倒流到一九八四年,姚筱舟从一个普通的矿工转变身份,调入铜川矿工报社担任重要职务。这次身份的转变,标志着他从一线劳动者转变为记录矿山历史的文字工作者。他的笔下,不再只是煤炭与黑金,更是矿工们的汗水与笑容,是矿井深处的那份坚韧与执着。
在报社的日子里,姚筱舟用文字串联起矿山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报道过无数次的矿难救援,记录下矿工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不屈;他描绘了矿井下的世界,让人们了解到那些在黑暗中的坚守与付出;他还报道了矿区的日常生活,记录下矿工们的笑容与泪水。他的文字,成为矿山生活的见证,也成为矿工精神的传承。
岁月如梭,姚筱舟在报社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八年。直到一九九二年冬天,他因为年龄原因离休。他的影响并未因离休而消退。他的文字,依然在人们心中回响,他的精神,依然在矿山中传承。
姚筱舟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奋斗与奉献的史诗。他在焦坪煤矿的28年,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如今,姚筱舟已离休多年,但他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他的故事,仍在人们心中流传。他是那个在矿井深处留下足迹的人,是那个用文字记录矿山历史的人,也是那个永远坚守梦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