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真的竟是因为没救关羽而被刘备处死吗?
《志·传》中提及的刘封,身世如迷雾般朦胧。记载中,他是罗侯之子,长沙之甥,然详细史籍却未明言有寇氏被封为罗侯的记录。经笔者推敲,或许因传抄之误,将窦环与寇二字混淆。陈寿评价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仿佛暗示他身陷政治漩涡,身不由己。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今夕无子收养之,明日得儿便诛杀。正气何在?世人唯有叹息。
关于刘封不救关羽的疑问,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当时,关羽围困襄樊,形势未显劣势。而刘封所居的上庸,虽已占据,但世家豪族虽降并未真心臣服,兵力亦少。若贸然支援关羽,上庸或将生变。刘封不去救援,实有战略上的考量。上庸与麦城相距甚远,即使顺水前往,亦难确保救下关羽。且上庸的安危对刘备而言更为关键,此战若失,功过相抵,换作他人亦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再说刘封之死,传统说法是因其未救关羽并侵凌孟达致东三郡丢失。但历史真相往往复杂多面。刘封虽为刘备义子,为人刚猛暴烈,但在三国历史舞台上,他更多时候扮演的是战略要地的守护者。东三郡初归蜀汉,民心不稳。刘封以镇守东三郡为由拒绝援助关羽,实有战略上的考量。东三郡中的上庸、西城两郡由申耽、申仪兄弟掌控,此二人虽已归降,但民心尚未稳固,若贸然离守,恐生变故。刘封之死,或许更多是因为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非单一的不救关羽之举。
这位在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从还小的时候就跟随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未能成为继承人,兵权也逐渐丧失。在关羽被困之际,虽有心救援,但面对复杂的战略局面,他亦是无能为力。最终,因未能成功救援关羽而引来刘备的愤怒,被赐死。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不断去、去发现。刘封与孟达受命镇守东三郡,掌控的实际上只有房陵一郡。面对关羽的困境,他们若贸然出兵救援,可能会使三郡不保,关羽虽可能获救,但这样的风险使得刘封的救援行动显得情理之中,难以构成其死罪。
孟达的降魏之路并非轻易的选择。外部面临魏、吴的夹击,内部申氏兄弟难以制伏,荆州已失,东三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封对孟达的侵凌,更是加剧了这一局势的紧张。继嗣之争才是刘封之死的核心原因。
刘封的身份特殊,性格刚猛,对于刘禅的继位构成潜在威胁。他是刘备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这种不安定因素最终导致了刘封的死亡。在权力争夺与家族纷争的背景下,刘封的身死变得不可避免。他的存在动摇了整个集团的根基,引发了内部的不和谐与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封的不救关羽以及侵凌孟达的行为,虽然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相比于他与刘备之间的继嗣之争,这些行为的后果显得并不足以致命。刘封之死,更多的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和性格导致的内部纷争的结果。他的死亡是刘备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悲剧性结局。
当我们回顾刘封的一生,应该更深入地思考其死因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理解他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所面临的复杂处境和矛盾冲突。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权力斗争与人性的复杂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