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作为贫弱 蜀汉为什么不向其他地方
今天,趣怪网的小编将带大家深入了解蜀汉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蜀汉的辉煌背后,隐藏着一种独木难支的困境。蜀汉的大将和智囊团队并不完备,全靠核心人物一人硬撑。这种局面,即使是再世,也依然难上加难。蜀汉的败落,源于其天生国家内部的残缺。人口稀少,需要处处提防,力量无法集中。再加上领导层的昏庸,使得处境愈发艰难。
蜀汉一朝,人口仅百万左右,常备军65000,后备军40000。以百万人口倾国出兵十万,与交界之地长达五百多公里。关键在于人口问题,说明蜀汉内部不稳,需要通过战争来维稳。北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蜀民艰辛,百万人口要养活十万大军和近万官吏。蜀汉未能大力鼓励生育,而是向南方大力移民,开发南疆以拓展疆域。这是北伐未能成功的一个关键。
诸葛亮并未着力开发拓展南疆,发展人口以充实国力。而是一味地用有限的人口资源,谨慎出师北伐。他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忽略了人口资源的开发。如果诸葛亮能大力移民南疆,鼓励生育并开发建设南疆,征调南疆的彪悍之民随征北伐,既有利于南疆的开发,又有利于其稳固。
西南多山川密林,蛇蚁猛兽众多而人烟稀少,道路阻隔导致民心不稳。益荆世家的隐患隐而待发,与当地的蛮族时常发生冲突。蜀汉可用的兵力仅局限于两川,守北尚且不易,何谈西扩?蜀汉的败亡源于人口匮乏和地域困顿。以一州之力对抗整个中原的军队,若无中原变故,大势已去。诸葛亮的北伐是出于后方稳定的考虑,避免引起更多的仇恨。蜀汉的国策就是北伐,因为只有如此,若不北伐就只能等待被伐。
蜀汉当时的口号和目标是光复汉室,其主要敌人是其他政权而非异族。在战争中,蜀汉采取了一种战略思想,避免过多的树敌,集中精力应对国内局势。诸葛亮的南征影响深远至今形成诸葛文化。如果专门研究蜀汉南征的历史,将纪念诸葛亮的地区组成一片区域内,即为后汉蜀南征控制范围,涵盖湘黔接广西边广大区域。
诸葛亮选择北伐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一是为了执行匡复汉室的军政路线;二是为了避免向西南发展时被东吴夺取荆州或被曹魏夺去汉中,避免两家联合带来的麻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北伐是定下的国策,可以赢得蜀汉政治拥护的民心。在北伐失利的情势下,诸葛亮也有黩武的嫌疑。同时他拖垮了蜀汉经济并不注重人才培养。出兵岐山小道等计策被否定,甚至导致魏延身死,为蜀汉灭亡埋下了祸根。因此凡事也要量力而行不可逆天行事把自己搞垮了。
对于向南征地的想法并不现实因为耗不起。人少、粮少、防线长的问题无法忽视。而且那些地区多为蛮夷之地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质和兵力去感化教导他们这对于已经疲惫的蜀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当年出师表中五月度泸深入不毛的描写展现了西南边陲的艰难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一片未知领域对于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蜀汉政权来说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如果蜀汉选择向南发展军事和人口或许不是主要问题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战术和战略的关系确保既能够防御北方又能稳定南方拓展版图如果能够持续拓展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或许有足够的人口来完成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