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石渠石刻为吐蕃早期遗存 为唐蕃古道驿站
石渠县的秘密:吐蕃时期石刻揭示唐蕃古道南线的核心地位
盛夏时节,7月15日至18日,一群来自考古界和藏学界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四川省石渠县。江边,雅砻江源头,他们探寻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解读千年古道之谜。经过深入调查,他们共同认定,石渠不仅是唐蕃古道支线的重要驿站,更是这一通道存在与繁盛的直接物证。
石渠县,这个位于江和雅砻江上游、川青藏三省区交界的心脏地带,隐藏着令人惊艳的秘密。自2010年至2012年,长沙干马乡和洛须镇便陆续发现了题材丰富的吐蕃时期石刻群。这些石刻包括大日如来像、菩萨像、度母像等吐蕃时期流行的典型石刻题材和内容,共计15幅。它们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轰动,被誉为“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些石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专家们根据古藏文题记以及石刻造像的分布规律、雕刻工艺、藏文书写特点等,准确断代了这些石刻的雕刻时代为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些石刻群的出现,为唐蕃古道的走向和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石渠县的石刻不仅仅是孤立的发现。结合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石刻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信息。石刻造像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交通线经过和有相对固定的定居点。石渠县发现的众多吐蕃时期石刻意味着这里曾经是吐蕃对外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特别是洛须镇,自古便是江上游的渡口,从这里向东穿越石渠草原或沿雅砻江通往玉树、果洛甚至巴蜀,是一条理想的对外通道。
王子今认为,游牧民族的商业传统与草原的天然媒介作用,使得石渠在唐蕃古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主线的东西向通道外,南北向的通道也与石渠密切相关。故宫博物院藏传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也指出,雅砻江沿岸发现的吐蕃石刻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线索。
那么,石渠在唐蕃古道中的核心地位究竟体现在哪里?西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桑旺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认为,石渠在唐蕃古道支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支线不仅是官方使臣往来的官道,也是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商贸通道,更是西藏高僧等重要人物大多选择的线路。巴桑旺堆指出,近年来发现的昌都市察雅县仁达摩崖石刻造像及题记等考古发现证明,除主线外,还存在其他重要通道,而石渠是这些支线的重要节点,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主线。这条支线的走向中,石渠都是必经之地。
石渠县的石刻为我们揭示了唐蕃古道南线的核心地位。这些千年石刻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线索,也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