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考勤制度无故缺勤大板伺候
在古代,上班的时辰之早,比现代还要严格。从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有“鸡鸣即上班”的传统,而这个上班的时间,就被定型为“卯时”,也就是现在的早晨五至七时。“上班点个卯”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至今。
在古代,不仅上班早,下班也早。规定的下班时间,春夏为下午四点,秋冬为下午三点。虽然笔下描绘的“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的景象,是因为办公和生活区相隔遥远,且当时没有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所以走回家就要“逼夜”了。
古代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参加“朝会”,也就是上朝,属于最高国务会议。参与朝会的官员是省(部)级以上的“六部九卿”等。朝会的内容主要是两项:一是皇帝做出决策并征求大臣意见;二是大臣有重大事项需报请皇帝批准。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的长短而定,一般会在上午九时结束。
对于古代官员的“庸懒散”行为,如迟到早退、缺勤或朝班失仪等,历朝都有惩治办法。其中,“打屁股”是一种流行的处罚方式。规定缺勤一天打20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20天则杖打100大板。
除了“打屁股”,还有扣工资、降级、撤职甚至“坐牢”等处罚措施。比如,唐朝时,文武官员无故不参加朝参会被夺禄;清朝时,一个翰林因连日缺勤而失去外放考差、收受孝敬的赚钱机会。甚至唐律还规定,旷工满35天者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那么如何治本呢?如何对付那些“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庸官呢?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颇具代表性。“考成法”类似于现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但其做法更具操作性。具体来说,就是将各部长每年需要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记成账簿,并分别在本部、都察院、内阁等地方留存。然后,各部长每月要提供完成工作情况的依据,并对照账簿进行核实。如有未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规定予以处分。按此方法,查出未完成事件及官员并予以处罚的数量相当可观。
张居正的考成法不仅严格考核官员的完成情况,还注重官员的品德修养和才能表现。这种方法不仅治标还治本,使得明朝官场的效率大大提高,庸官懒政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遏制。这也为后世治理官场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古代对于官员的考勤和考核是非常严格的,这不仅体现在时间的把握上,更体现在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官员的品德才能上。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保持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古为今用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做起提高公务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加强考核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高效、公正、廉洁的服务于人民。在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和借鉴这也是我们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