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没有称帝?儿子比阿斗差?
熟悉正史的人皆知,诸葛亮并非如《演义》中所述的经天纬地之才。许多战役,如火烧新野,实则是罗贯中笔下的创作,而非诸葛亮的谋略。罗贯中可谓一位卓越的化妆师,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三国中的第一智者。鲁迅对此也颇有微词,曾评价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至于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举,也是形势所迫,当时精英人才相继离世,诸葛亮实为无奈之选。
那么,诸葛亮在刘备过世后,是否曾有过废掉少主的想法呢?在某种传记中,提及同为托孤之臣的李严曾试探性地建议诸葛亮接受九锡之封,进爵为王。诸葛亮对此并未明确表态,这也让人不禁猜测他心中是否动摇。
诸葛亮独揽蜀汉大权,无论是北上伐魏这样的大计,还是百姓打屁股这样的小事,他都一手掌控。虽然刘禅为名义上的君主,但在诸葛亮的主政下,其话语权几乎为零。每当刘禅提出异议,诸葛亮都以先帝如何如何来压制。从《出师表》中便可窥见端倪——先帝被提及的次数远超过刘禅。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相父”,刘禅的处境可想而知。
尽管诸葛亮在蜀汉拥有天时人和,却并未选择废掉刘禅。除了北伐未成、功名未就等原因,他的儿子诸葛瞻的年龄和资质也是考量之一。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到诸葛亮去世时仅八岁。在三国乱世,幼主难以坐稳江山,这一点诸葛亮十分清楚。而从后来的表现看,诸葛瞻的才智远不如人们口中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诸葛亮有识人之明,他对刘禅的评价十分中肯,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也有着精准的判断。在景耀六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时,邓艾率精兵从阴平道长途奔袭,诸葛瞻奉命迎敌。形势对蜀汉极为不利,诸葛瞻面临巨大压力。
形势逼人,邓艾率领的数千疲惫之师长途跋涉而来,身处陌生的蜀地,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征战。对于蜀军来说,机会已经悄然降临。只要他们迅速占领险要的山地,就能以逸待劳,使邓艾大军无功而返。幸运的是,诸葛瞻身边有明智的尚书郎黄崇。黄崇不断提醒诸葛瞻,作为主将应当机立断,占据关隘。
诸葛瞻是个稳健派人物,面对邓艾大军的强势进攻,他犹豫不决。他放弃了涪县,率领部队退至地势开阔的绵竹,然后按照常规布阵,等待着与邓艾的决战。黄崇眼见战机被白白错过,悲愤不已,痛苦于众。
邓艾是沙场老将,深知战机的重要性,他立即率领军队追至绵竹。初战失利后,他立刻做出斩首冲锋重任的儿子邓忠的架势,以激励士气。众将劝阻之下,邓忠和另一员大将师纂再无退路,他们重新上马冲击蜀军。邓艾也亲自督战,终于在一场激战中击败了蜀军。诸葛瞻及其尚书张遵在阵前战死。
绵竹失守后,蜀军士气崩溃,全线溃败。邓艾趁势进攻,直达成都城下。刘禅无奈出城归降,蜀国的命运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