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诸侯国在内讧时,周王室在干什么?
春秋初期,诸侯国内部纷争不断,形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其中,晋、楚、齐、秦、郑、卫、鲁等诸侯国尤为活跃。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周王室也未能置身事外,其内部纷争几乎从未间断。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因废掉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改立自己的幼子姬伯服为太子,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当幽王三年,周幽王的后宫爱上了别人生的儿子姬伯服,竟然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将褒姒立为皇后,姬伯服立为太子。这一举动激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他联合了缯和西夷犬戎攻打西周的都城镐京。结果,周幽王和姬伯服被杀,褒姒也被俘臏。
周幽王身为天子,却因自己的行为引发了诸侯的愤怒,申侯等诸侯并没有给他任何说法,反而给他扣上了一个大帽子。史官为了圆场,编造了一些故事,似乎周幽王之死完全是他的脑袋被驴踢了,与褒姒一起折腾亡了西周。实际上,周幽王的死与姬宜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的外公申侯杀了他爹周幽王。
基于这个原因,有人对宜臼的上位并不认同,他们拥戴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与他相抗衡。邦君和诸正等人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地为王,称为携惠王。二十一年后,周携王被火并出局,周王室结束了“天有二日”的局面,这一代的恩怨算是就此终结。
周平王去世后,他的太子姬狐因悲伤过度去世,东周第二代天子是周平王的弟弟姬林,称为桓王。桓王非常宠爱他的小儿子,并有意无意地表示要让他继承王位。臣子们善意地提醒他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但桓王不为所动,执意继续他的游戏。最终,他的两个儿子大打出手,长子姬佗成功战胜王子姬克并继位,称为庄王。庄王同样宠爱自己的幼子姬穨。臣子们的劝说显然非常有道理,但庄王同样不为所动。幸运的是,庄王的运气比他父亲要好一些。他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较为和睦。然而矛盾如果没有明确解决就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最终引发了混乱的局面。面对年幼势弱的周惠王姬阆的出现混乱局面被引爆新继位的王子姬颓直接赶走了侄子周惠王自己登基成为新一任周天子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最终周惠王在郑国和虢国的帮助下夺回王位并将叛乱分子一一击败这场内乱给整个西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混乱也让诸侯们对王室产生了更多的不满和怀疑这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埋下了伏笔同时也让周惠王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已经大大削弱他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更加明智地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以避免再次引发类似的危机总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内乱和周王室的内乱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风景画同时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周惠王的举动危险且充满风险,他的臣子善意提醒他要平衡太子与亲王的关系,因为自古以来,废长立幼往往是家族混乱的源头。周惠王并未听取这些明智的建议,执意追求他的权力游戏。他的行为,让人不禁想起历史上许多类似的故事,仿佛是从前人的故事中复制下来,稍作改动。然而历史总是有其独特的脉络和背景。
周惠王的结局与之前的周天子不同,因为“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出现让他的权力游戏变得异常艰难。齐桓公出面干预周惠王的权力制衡策略,直言此举将会带来祸患。周惠王面对齐桓公的挑战,不仅无法抵挡,反而被齐桓公压制,使得郑国背叛并投靠了齐国。这一幕仿佛再次印证了历史的惊人相似性,如同周惠王在面对自己的弟弟叛乱时,选择了求助强国郑国和虢国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他失去了对自己领土的控制权。面对春秋霸主齐桓公,周惠王如同一只失去力量的病猫。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周襄王继位。然而继位后所面对的却是更大的挑战。王子姬带叛乱让他失去了自己的领土,逃亡天涯。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晋文公的帮助才得以复位。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支持,他不得不割让领土作为酬谢。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轮回和相似性。如同周惠王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而割让领土一样,周襄王为了稳定自己的王位再次割地求和。这种消耗使得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与其说这是历史当事人的愚蠢或短视行为,不如说是历史的局限性和他们所处的困境使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他们所做的决策已经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历史的轮回并非他们决策的失误而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所致。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嘲笑历史当事人的决策而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困境背后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