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为何能够轻松的攻破天京呢-
三年之前,钦差大臣向荣和将领琦善分别率领一万人驻扎在南京城东孝陵卫和扬州城外,设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试图围堵太平天国势力。清廷寄予厚望的这两个大营多次被太平军击败,未能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相反,并不被清廷看好的湘军却在1864年攻陷了天京,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那么,为何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无法胜过湘军呢?
在1856年4月,翼王石达开率领三万精锐部队从江西前线东征,与其他太平将领一同夹击“江南大营”。这一行动使得钦差大臣向荣和总兵张国梁等败逃镇江,解除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围。同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爆发内斗,导致大量骨干力量损失,元气大伤。
在1857年5月,石达开因内部矛盾离开太平天国,带着十万精锐部队出走。这对刚刚经历内乱的太平天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久后,和春和张国梁等人重新组建“江南大营”,继续围困天京。其中,张国梁被称为“江南大营”第一悍将,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在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等将领团结合作,先后摧毁了德兴阿的“江北大营”,并击毙清军一万五千余人。这一胜利使得浦口、江浦等地被太平天国重新夺回,江北粮道也被打通。随后李昭寿、薛之元等人叛变革命,清军重新占据了江北地区。与此太平天国继续推行东征计划,威胁上游安全。而张国梁则不断出兵攻打天京郊外各营垒,合围天京。
在1860年,李秀成提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策略,旨在摧毁“江南大营”。他带领五千精锐部队长途奔袭杭州,同时陈玉成和李世贤等人也发起攻击。这一行动迫使清军分兵救援,从而减轻了天京的压力。杭州的陷落使得咸丰皇帝认为太平军意图夺取东南财税重地,于是命令和春出兵增援。李秀成巧妙利用疑兵之计撤出杭州,毫发无损地返回天京。
与此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决定集中兵力进攻“江南大营”。此时的和春身边已经多位大将不在身边,尤其是张国梁正在率军抵抗太平军的进攻。由于人数和战力的劣势以及内部的矛盾等原因导致江南大营最终未能抵挡住太平军的进攻而崩溃瓦解。最终李秀成乘胜追击在丹阳与张国梁进行了一场大战张国梁不敌落水身亡所部也溃散了下来标志着江南大营的最终失败这也为太平天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这段历史展现了太平天国与清军之间的激烈对抗也揭示了战略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个人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对战争结果的重要影响。重述太平军与江南大营之战及湘军的崛起
提及天地会出身、骁勇善战且擅长水师的张国梁落水而亡,实乃憾事。李秀成展现了大度,厚葬了这位对手。在两国交兵之际,他仍秉持“生虽为敌,死尚可为友”的情怀。当悍将张国梁不幸陨落,东南八旗与绿营纷纷溃散,李秀成继续追击,迫使钦差大臣和春自缢。由此,“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南方八旗与绿营不复昔日之勇,天京之围得以解除。
太平军的这次胜利虽震撼人心,但回首望去,亦有些许遗憾。尽管击毙清军五千余人,但此次胜利更多是一场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更重要的是,“江南大营”的溃散意味着南方正规军的崩溃,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转至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身上。自此,湘军从炮灰蜕变为主力军,曾国藩也从“替补”跃居主攻地位。这背后暗藏着地主势力的崛起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
那么,究竟为何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在战斗力上不及湘军呢?
从兵源来看,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主要依赖绿营兵源,这些士兵早已染上了吃喝嫖赌的恶习,战斗力大减。曾国藩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们为“乌合之众”,纪律散漫,遇战则溃。与此相反,湘军的招募标准强调朴实、有农夫土气,拒收那些浮滑之徒。这样的招募标准确保了湘军的士兵更为忠诚和战斗力更强。
从组织上看,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的士兵来自,将领之间、士兵之间矛盾重重。而湘军则实行营官自招的制度,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这种紧密的组织结构确保了湘军的团结与高效。
从军纪来看,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的败坏是众所周知的。将领克扣粮饷、士兵欺压百姓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美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江南大营:“不像军队,更像市集”。
反观湘军,曾国藩对纪律抓得极严。他对克扣粮饷的行为零容忍,强调清洁之行以服众心。若将领敢克扣粮饷,面临的惩罚将是严厉的。
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在兵源、组织与军纪上的劣势注定了其在战斗力上无法与湘军匹敌。随着太平军的持续冲击与湘军的崛起,历史的走向也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