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朝 所谓的红颜是不是借口
深入了解吴三桂的决策之路
随着奇闻奇网小编的步伐,我们一同探寻吴三桂在历史的漩涡中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在风云变幻的崇祯十七年,吴三桂面临的情境绝非简单的黑白是非。
在三月十九日那天,大明王朝似乎只因为一个碗而走向了终结。吴三桂,这位曾经忠诚的将士,在忠诚与生命的抉择中挣扎。他深知,恪守臣节固然可以留下美名,但代价却是他和他的将士们的生命。于是,他做出决定,带领数万将士归顺。
归顺之路并不平坦。在前往京师的途中,吴三桂得知了父亲吴襄遭遇追赃助饷、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消息。这个消息让他愤怒,他公开举兵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了李自成的十万大军。
如果我们不去深入探究历史细节,吴三桂的行为可能会给我们留下“大丈夫当如此”的印象。但实际上,吴三桂绝非如此简单直接,他的心思之深、考虑之周详,使他成为不了后来的大周皇帝。
为了理解吴三桂的真正动机,我们需要梳理历史资料,探寻他“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在崇祯十六年,吴三桂已经开始为明亡后的自己找寻退路。他与清朝之间有一条顺畅的联络渠道,这表明他的决策并非单纯出于对李自成的失望。
在清军第五次入关时,吴三桂率军勤王,但有意拖延,直到清军撤退后才赶到京师。这表明他是一个将利益放在首位的军阀,而非简单的“为红颜”冲动。
当吴三桂在三月二十四日见到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后,他决定归顺李自成。但仅仅两天后,他收到了关于父亲和爱妾的消息,随即做出了背叛和投降的决定。这个决策看似合理,但深入思考后却发现并非如此。因为一个陈圆圆导致吴三桂背叛和山海关失守的事实,李自成不可能容得下陈圆圆。
那么,吴三桂背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清朝的决策。在李自成攻占大明京师后,清朝的实际决策者范文程给出了“挥师入关同李自成争夺天下”的建议。而吴三桂很可能在收到关于父亲和爱妾的消息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清朝将要派兵入关的消息。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明朝灭亡后的战斗中并未展现出强大的战力。吴三桂很可能认为李自成无法挡住清朝军队的进攻。作为一个利益至上的军阀,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选择投降清朝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如此看来,吴三桂的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和形势考量。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更像是一块遮羞布,掩盖了他决策背后的真实原因。清朝的统治者也不允许吴三桂的污点被宣扬,“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得以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