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郭嘉俩人,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呢?
易中天在《天生奇才》第十四集中,对诸葛亮与郭嘉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认为二者都是极其出色的人物,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我眼中,尽管他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点,但在许多重要方面,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都以少年天才的姿态出山,年仅二十六七岁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他们在选择主公上都表现得极为审慎。他们在谋划功绩上都有着杰出的表现。他们的工作态度都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与曹操、刘备的关系都至少在表面上和谐融洽,甚至存在某种深厚的情谊。
尽管他们拥有上述相似之处,但在核心层面上,二人是不能相比的。对于郭嘉被誉为“谋功为高”,我是认同的。但在诸葛亮身上,这一评价却并不适用。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离不开他的谋划。但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而并非直接参与军事谋划。火烧战船的实际策划者是周瑜和其他人,并没有诸葛亮的参与。在刘备进军荆州南部四郡的过程中,虽然诸葛亮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早期的重要战役中,我们并未看到诸葛亮提出过奇谋佳策。甚至在刘备生前的大部分时间里,诸葛亮都远离战场。
与此相反,在郭嘉生前,曹操所打的每一次重要战役,如征战、破、讨二袁以及征乌丸等,他都伴随在曹操身边。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极高,称其在谋功方面为最高。甚至在赤壁之战中的惨败后,曹操也叹息若郭嘉仍在,便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对比之下,刘备在军事上更依赖和信任的是法正而非诸葛亮。夷陵之战的惨败后,诸葛亮也表达了对法正的怀念和认同,认为若法正在世,能够制止刘备东征或者至少避免败仗。这足以说明在刘备心目中,法正的军事地位要高于诸葛亮。
为何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不如曹操对郭嘉的评价高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的军事风格偏向稳健,不出奇招、险招,这与刘备求功心切的心态不太相符。刘备更倾向于将诸葛亮定位为相才而非帅才。二是刘备对诸葛亮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信任问题,这可能与诸葛亮的哥哥在吴国的职位有关。在刘备后期,他再也没有给诸葛亮布置过军事任务,使诸葛亮远离了战场。但这并不意味着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只是他的军事才能并未被刘备充分利用和认可。如果夷陵之战时刘备能带上诸葛亮,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
尽管诸葛亮与郭嘉都是杰出的人物,但在军事方面,他们的角色和作用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他们各自主公的不同需求与信任度,也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