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 得到公的爵位都有谁
周朝初期的分封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奠定了西周王朝的社会结构。对于什么样的诸侯可以获得“公”的爵位,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番。
西周建立后,天下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周武王顺应天命和民意,成为天下共主,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分享胜利的果实时,他并未忘记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诸侯、贵族以及亲周朝的蛮夷之族。他们跟随周武王打下了江山,自然应当得到应有的封赏。封赏并非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各自的贡献和地位来决定的。
在周朝的分封中,爵位的封赏是最为重要的。于是,便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分。那些在灭商过程中立下大功的诸侯贵族,一般会被封为侯爵。而周朝宗室成员,如武王的弟弟们,也都被封为侯爵。这些封国大都拱卫在周朝的核心周围,其中许多还担负着代表周天子平定战乱、征伐不臣的重任。
公爵的封国却十分稀少,其地位也极为特殊。因为公爵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崇,所以这种封赏十分珍贵。能够获得公爵封赏的人主要有三类:前朝帝王的后代、武王的长辈以及某些封国的首任国君。这些首任国君虽然在封国未归,但在周天子处担任卿士,因此仍拥有公的爵位。不过这种爵位仅适用于个人,不能世袭。
至于伯子男的封国则更为普遍,虽然大多名不见经传,但也有一些混得风生水起。以楚国为例,当时仅为最低等的子爵,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楚国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产生了重大矛盾。尽管如此,子爵的国度也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性。
周朝的礼仪规范十分严格,等级制度深入人心。虽然“刑不上大夫”,但“礼”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了照顾各国百姓的情绪,当时允许各国国民在国内称自己国君为公,如晋公、齐公等。但在出国会晤或朝见周天子时,各国国君仍需明确自己的真实爵位。
许多晋公、齐公等在国外时,会暴露出自己的,变为晋侯、齐侯等。唯独宋国,这个被各方鄙视的国家,却一直是宋公的身份。这说明宋公的身份是实实在在的,而其他很多人的“公”都只是暂时的或者名不副实的。
在阅读先秦的历史书籍时,如《国语》等,我们会发现书中对各国国君的称呼多为公、王等。但实际上这只是这些国家的国君的自我期许而已。相比之下,《春秋》《左传》等史书则更为严谨,对待其他国家国君的称呼都更为真实。宋公虽然经常哭鼻子,但在这些书中的称呼却是真实的。在某些时候,周天子也会对一些实力强大、有功的诸侯进行身份认证,他们的地位甚至能超过宋公。这也说明了周朝初期的礼仪规范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礼仪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