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北魏皇帝私自出逃 国家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魏
接下来跟随趣怪网小编的步伐,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件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的历史事件。
公元534年,一场震撼人心的历史变革在洛阳城悄然发生。当时的北魏孝武帝,毅然率领一批心腹,秘密出城,投奔关中。这一行动,不仅抛弃了繁华的首都洛阳,更是舍弃了已经立国近150年的北魏帝国。
消息传到晋阳,北魏政局的实际控制者闻讯后暴跳如雷。孝武帝的出走,无异于给高欢这位掌控大局者扔下一颗重磅。他不仅要面对孝武帝可能被关中劲敌利用的风险,还要担忧自己的北魏正统地位受到威胁。于是,高欢果断决策,宣布废除孝武帝的帝位,另立新的君主,并决定将国都迁至邺城。
孝武帝元修本以为投靠宇文泰就能摆脱高欢的控制,成为真正的掌权者。他没想到的是,宇文泰也并非善类。仅仅一年之后,宇文泰就杀死了元修,再次另立新君,国号依然是“魏”。虽然东西两边都自称是北魏的继承者,但学界普遍将545年定为北魏分裂灭亡之年,将宇文泰掌控的政权称为“西魏”,而高欢掌控的政权则称为“东魏”。
北魏的分裂并非偶然事件,其根本原因要追溯到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在那不平凡的一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发起了一场汉化变革。这场改革不仅震撼了北魏政坛,更改变了中国北方一个世纪的政治走向。
孝文帝的改革包括摈弃鲜卑旧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他将鲜卑皇权与汉人的门阀贵族主义相结合,使得北魏政权逐渐汉化。这场改革并非全面性的,只是部分鲜卑族上流阶级汉化了,多数鲜卑下层民众与旧军功阶级并未享受到汉化的益处。这种现实导致了这些北方旧勋贵在政治改革冲击下,地位急剧下滑,心生不满。
正是这种不满心理与现实压迫,加之孝文帝后北魏诸帝的无能,北方旧勋贵与汉人及汉化鲜卑贵族间的矛盾被迅速激化。六镇之乱等一系列大变乱随之而来。这些变乱导致北魏政治、社会迅速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文化上,变乱者高举鲜卑化、胡化大旗,与中央政权的汉化、门阀化相抗衡;政治上,随着葛荣、尔朱氏、高欢等势力的崛起,中国北方出现了许多军事、政治中心,与洛阳相互并立、互相竞争。
经过十余年的群雄逐鹿,随着葛荣、尔朱氏等势力的败落,北魏末期的乱局最终由高欢和宇文泰二人终结。高欢控制华北及北魏首都洛阳,帝位废立皆听其一手遮天;宇文泰则控制关中,虽奉北魏正朔但实际上已如同割据一方。二者分立东西,而北魏政权在二人控制下已是名存实亡。
可以说,自孝文帝改革后,随着胡汉矛盾以及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逐渐突显,北魏王朝早已是权臣把持。无论孝武帝出奔事件是否发生,北魏的灭亡与分裂都是不可避免的。
欲了解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可以参阅谷川道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王怡辰的《东魏的统治集团》以及苏小华的《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