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是什么样的?
众所周知,统一度量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究竟是如何制定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趣怪网的脚步,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古代的秦国,商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他废除了奴隶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在这场变革中,他对亩积作出了新的规定。《说文解字》记载,商鞅以六尺为步,百步为亩,规定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这一规定,将旧井田制下的百步为亩改为了更为细致的240步为亩。这一标准的统一,为赋税公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商君列传》中详细解说了商鞅在法律中对田亩的严格规定,甚至以“步过六尺者罚”来确保规定的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初期,240步为亩的标准并未完全实行,大小亩并行。直到真正统一后,才将一亩的步数统一为240步。这一标准一直沿用至清末,历时长久。
统一的国家需要统一的度量衡。在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常常将度量衡视为权力统治和社会公正的象征。商鞅主张“禄厚而税多”,实行“訾粟而税”,允许地主个人占有田宅,但要严格按照土地面积缴纳赋税。为了维护度量衡的统一,商鞅果断地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律令。这些律令后来成为《秦律》的重要内容。
为了维护度量衡的准确性,商鞅借鉴齐国量制,制成了商鞅铜方升。这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铜方升由商鞅于十八年(公元前344年)监制颁发,为青铜铸制,呈长方形,有短柄,左壁刻铭文32字。方升不仅铭刻了制造年代,更重要的是铭刻了长、宽、高尺寸,通过测量可以确知战国时秦国一升的标准值,还能得到一尺的长度约合今23.1厘米,成为度量衡史上的重要标尺。
商鞅铜方升的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现存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虽然器壁有锈蚀,但去锈处理后精密测量,仍能看到当时的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都非常高超。铜方升研制成功后,商鞅亲自督造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具,分发到全国各地,定期检定。统一度量衡后,仍以商鞅所造量器为标准量器。有的在商鞅铜方升底部直接加刻诏书,记录历史的重要时刻;有的则将诏书先刻在铜版上,再嵌在铜方升上,作为历史的见证。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文体,详细解读了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过程,以及商鞅在统一度量衡方面的重要贡献。文章通过描述商鞅的变革、田亩的规定、度量衡的颁布以及商鞅铜方升的制作,展现了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和重要性。文章也强调了度量衡在社会公正和权力统治中的重要地位。整篇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也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